大年初七(2月4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CCTV - 10)大型美食紀錄片《媽媽私房菜》準時開播,鏡頭聚焦于東莞茶山的茶園松糕。在這檔時長30分鐘的節目里,軟糯香甜的茶園松糕驚艷亮相。它不僅展示了獨特的非遺美食制作技藝,更講述了愛與傳承的暖心故事,讓全國觀眾沉浸在這份別具一格的美食文化魅力之中。
傳遞母愛的專屬“私房菜”
茶園松糕是東莞茶山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它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搭配花生和白糖作為餡料的一種糕點。在茶山,“松糕”與“承高”諧音,寓意著扶持子孫快高長大、事事順利、步步高升。每逢老人做壽、小孩滿月、新娘結婚滿一個月等喜事,都會用到松糕來傳遞吉祥,此時的松糕需點上紅印,以表示吉利。茶園松糕制作技藝還是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對于茶園松糕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鳳媚來說,這也是她媽媽傳給她的一道專屬“私房菜”。在林鳳媚家中,茶園松糕制作技藝已經傳承了幾代人,中間由林鳳媚的奶奶傳給了她的母親陳月愛。每天清晨,陳月愛四五點鐘就起床蒸制松糕,七點多鐘便騎著自行車,載著兩籮筐松糕到市場擺攤,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做就是幾十年。直至如今,茶園松糕仍是不少茶山民眾早餐的首選,承載著許多茶山人童年的味道。
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80后”林鳳媚已完全掌握了這門手藝,還時常跟著母親去市場售賣松糕。“是松糕把我養大的,我對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正是這份特殊的感情,讓身為全職媽媽的林鳳媚堅定了將茶園松糕傳承下去的決心。
堅守與創新的碰撞和結合
茶園松糕的制作主要包括浸米、瀝干、舂米、過篩、做餡、鋪粉、放餡、分割、蒸煮、點紅印等步驟。僅僅浸米和舂米這兩個環節,就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既費時又費力。盡管制作工序繁復,但年過七旬的陳月愛一直堅持采用古法制作,始終不變的味道也為他們積累了不少老顧客。
為了傳承茶園松糕制作技藝,這些年林鳳媚一邊照顧家庭,一邊致力于非遺技藝的宣傳推廣,比如到學校開設非遺課堂、參加非遺墟市和美食節等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林鳳媚發現很多年輕人對松糕這一傳統食品并不了解。
為了吸引更多年輕群體,林鳳媚開始思考創新。然而,對于林鳳媚的想法,她的母親卻一直持反對意見。在母親看來,只有傳統的做法和口味才是正確的。
“我希望自己不僅是一個全職媽媽,也想盡自己的能力拼一把。”盡管意見存在分歧,但想讓更多人喜歡松糕的林鳳媚還是勇敢地邁出了嘗試的步伐。她制作新的模具,嘗試豐富松糕的造型;創新加入紅豆、桂花等不同餡料,期望滿足不同人的口味;主動開展市場調研,不斷進行優化調整。
看到女兒堅定的決心和認真的態度,母親也逐漸開始理解林鳳媚,還幫著她蒸制新款松糕參加美食節,用一碗咸丸、豬腳姜這些家常美味默默地表達支持,無聲的愛也在一道道“媽媽私房菜”中得以傳遞。
如今,林鳳媚在制作傳統松糕的同時,仍在繼續探索松糕的創新之路。“媽媽私房菜”在一代一代傳承,茶園松糕制作技藝也在堅守和創新中不斷傳承下去。
來源:東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