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如何妥善平衡城市建設需求和耕地保護這一重任,成了眾多城市共同面臨的棘手難題。而位于水鄉經濟區核心區域的洪梅鎮,卻給出了別具一格的答案。在這里,以金色水鄉稻田項目為重要“舞臺”,通過“三生融合”,也就是“生態筑基、生產賦能、生活提質”的創新實踐,成功演繹出一場城市發展與耕地保護實現雙贏的精彩大戲。
生態筑基,夯實綠美發展底色
3月6日,在洪屋渦村的金色水鄉稻田公園內,農民們正忙碌地進行春耕備耕工作,為今年的豐收播撒希望的種子。從高空俯瞰,稻田與周邊的現代化建筑、交通網絡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獨特而迷人的城鄉融合畫卷。
然而,曾經這里呈現出的卻是幾乎截然相反的景象:耕地破碎零散,農田大量荒廢,雜草連片生長,窩棚四處林立。那么,如何在堅守耕地保護這條“紅色底線”的前提下,喚醒其豐富的“綠色家底”呢?
2021年,洪梅鎮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以“全域規劃、整體設計、綜合治理”為清晰思路,對全鎮各類資源要素展開全面細致的調查摸底,積極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統籌謀劃“一張圖”,精準劃定耕地集聚區達10290畝。在此背景下,金色水鄉稻田項目應運而生,該項目占地約3118畝,計劃分四期進行開發建設。
“我們首先清退了草皮種植戶,拆除了雜亂的田間窩棚,為后續的耕地恢復騰出了寶貴空間。接著,開展土地改良和復耕工作,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同時,高標準地開展墾造水田工作,并打造周邊基礎設施,一系列工作都是有規劃、有步驟地穩步開展。截至去年底,項目一期已實現集中連片整治,二、三、四期正有序推進中。”東莞市自然資源局洪梅分局局長黎俊寧介紹道。“其中,340畝墾造水田項目已成功通過驗收,并順利向自然資源部申報入庫,這為東莞市解決水田指標儲備、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這一系列有力舉措不僅牢牢守住了耕地紅線,更讓農田從單一的生產空間成功升級為兼具生態調節、景觀美育功能的綠色基礎設施,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洪屋渦村村民譚女士見證了稻田的巨大蛻變,她表示:“現在稻田特別漂亮,成了‘遛娃圣地’,周末也有朋友來洪梅玩了,可以露營、放風箏,非常好。”來自黑龍江的自駕游愛好者孔先生也說道:“自駕游圈友介紹我們來的,來到這里發現環境確實很不錯,空氣也很清新,還有遛彎的碧道,管理人員也很友善,很不錯。”穗深城際鐵路在田邊穿行而過,構筑出城與鄉、動與靜的美妙平衡之美。
生產賦能,點燃產業發展新引擎
洪梅鎮采取鎮、村聯動的創新方式,統租農戶土地,并交由鎮屬公司進行統一規劃種植。鎮屬公司通過引進種植大戶、組織村民組建種植合作社等途徑進行水稻種植,實現了耕地的連片聚集保護。
“一方面,我們大力推廣水稻無人機低空遙感精準變量施肥等高新技術,同時配備智能灌溉系統、無人機植保、自動化收割機等現代化設施,實現了糧食面積與產量逐年穩步攀升,成功筑起首個設施農業示范基地,引領農民走上精準化管理道路。另一方面,我們的農技‘輕騎兵’時刻活躍在田間地頭,及時為農業生產排憂解難,確保每一季莊稼都能茁壯成長。接下來,我們將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洪梅鎮農林水務局局長劉書格說道。
2024年12月,金色水鄉稻田項目示范地塊,以實測畝產581.73公斤的優異成績,榮獲全市晚造高產競賽一等獎。這一成績的取得,正是洪梅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成效的生動體現。
金色水鄉稻田項目的示范效應還在持續加速擴大。片區“生態客廳”成功吸引了智慧農業頭部企業——東莞極飛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入駐,項目的經濟效益將得到進一步提升。未來,項目有望進一步借助農業生產基地,構建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全新模式。
生活提質,鋪就農文旅發展新道路
依托金色水鄉稻田公園,洪梅鎮精心舉辦稻田豐收節、農耕文化節等特色活動,將稻田研學、親子農事、項目展示、村民市集、樂購洪梅、電商直播等多種形式有機融匯在一起,有效提升了洪梅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這幾年,洪梅鎮舉行了稻田豐收節、農耕文化節等特色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每逢周末,很多游客過來露營、打卡,感受田園風光。周邊村民也會出來擺攤,氣氛十分熱鬧。”新農人黃振許說道。美麗的田園風光吸引著周邊居民到此休閑活動,逐漸衍生出夜間經濟,金色水鄉稻田公園周邊綠道變成了“美食街”“小夜市”。據統計,金色水鄉稻田公園建設已累計帶動2000多人次就業。
“美麗田園”催生“美麗經濟”。洪梅鎮通過“三生融合”的系統思維,以生態價值轉化破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以場景創新激活土地多元功能,以文化認同凝聚城鄉發展共識。未來,洪梅鎮將引入更多新業態,大力發展露營經濟、郊野經濟,深化農文旅融合,打造更多具有洪梅特色的文旅品牌和產品,在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中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